close


個人喜好度:★★★★★

配樂很簡單,右手相同的音符搭配著左手簡單的音階,營造出詭譎思考的氣氛,讓人專心在劇情上卻又不失迷惑感。
我喜歡看完還可以回家作功課的電影,明明回來時很想睡還在拼命用google A_Ab

最後才懂為什麼文森會...(ㄟ,不能捏他,所以不能講QQ)
終於懂為什麼水溝蓋下有河流、為什麼聾啞的街頭藝術家文森把自己弄得全身都是粉站在那兒要表現的是什麼。
ㄟ.....不過...為什麼邱比特要把獅子的嘴堵住?

華鐸筆下的眼珠子越看越害怕...(太膽小+_+||)
英文片名好像取得太直接了?

▼可以看看預告片



羅浮宮謎情What My Eyes Have Seen

片長:88分  
上映日期:2008/02/06
影片年份:2007
出  品  國:France
出  品:BVNG Productions
發  行  商:海鵬
語  言:French
色  彩:Color
導演: 羅宏巴提亞(Laurent de Bartillat) 
編劇:Alain Ross 
演員:施維泰絲特、Jean-Pierre Marielle、James Thierree 、Agathe Dronne 、Christiane Millet

劇情簡介(更多介紹請按此

「雅宴畫家」華鐸是十八世紀法國法國「洛可可」時期的代表性人物,所繪名畫-丑角吉爾,究竟隱藏了什麼樣的魔咒,讓曾經收藏過的鋼琴詩人蕭邦情路坎呵,也讓她的指導教授杜薩痛失愛人...究竟這幅古畫有什麼神秘離奇的玄機? 

女藝術研究生露西,被華鐸畫作的神秘氛圍所吸引,對畫中常出現的女子背影充滿興趣,持續追尋華鐸畫作背後的真相,她在左岸的咖啡館意外邂逅了神秘的青年藝術家文森,一見鍾情的兩人迅速地燃起了愛情火苗。 

為了華鐸神秘畫作,露西典當了父親遺留下的古董,卻不知名畫的魔咒已悄悄向她襲來…。露西所標得的畫,究竟隱藏了什麼秘密?羅浮宮畫家華鐸和他畫中的神秘女子,又有著什麼神秘關係?當露西就快揭開這隱藏在藝術殿堂裡超過三百年的世紀秘密時,傳說的「愛情詛咒」,會輕易放過她和文森嗎? 

關於電影 

本片由羅宏巴提亞(Laurent de Bartillat)自編自導,並且是本屆的「羅馬影展」正式競賽片,請來《走出寂靜》的法國凱撒獎影后希薇泰絲特(Sylvie Testud)、《達文西密碼》法國影帝尚皮爾馬里歐 (Jean Pierre Marielle)以及曾獲凱撒獎新進男星的法國青春小生詹姆斯提瑞(James Thierree)聯合主演。 

影片從籌備、考證、拍攝到後製竟然長達九年,透過對華鐸的追溯,一探橫跨四個世紀,隱藏在他畫作裡的神秘傳奇。這位被稱為法國「洛可可」時期代表的畫家,曾開啟洛可可風的華麗王朝,之後更促進了印象派的濫觴,是一個總結了歡樂喧囂、遺世獨立特質的傳奇人物。本片經羅浮宮同意拍攝,被列為法國藝術教學的教材。 

畫家簡介

 華鐸(Jean Antoine Watteau, 1684~ 1721)出身於法國鄉下的工匠家庭,後來成為巴黎法國皇家美術院(Royal Academy)會員,在繪畫方面成就非凡。他的作品多半以鮮豔的色彩描繪人們歡聚一處,優雅享受閒暇時光的逸樂風情。可是他本身非常孤獨,像是知道自己會因肺結核早早過世般,不眠不休地投注全副精力在工作中。

 華鐸從小家境貧苦,酷愛繪畫的他,19歲就抱定決心要當一個畫家,而離家到巴黎去學畫,靠著微薄的收入與儉樸的生活持續他的創作。他跟隨劇院的舞台裝飾家吉洛特(Claude Gillot)門下學習到義大利式的「即興面具喜劇」(Commedia dell'arte)式的舞台畫。華鐸在吉洛特身邊期間,常在劇院和街頭觀賞戲劇及雜耍表演,並且作了很多寫生習作,這些後來都成為他繪畫中不可或缺的要素。而後華鐸又成為當時巴黎盧森堡宮的監理奧德隆(Claude Audran)的助手,在此期間,他學會洛可可風格圖案裝飾,並且潛心研究宮裡珍藏的魯本斯(Peter Paul Rubens)的組畫《瑪莉‧麥第奇的故事》,魯本斯的鮮豔色彩和奔放的筆觸帶給他極大的影響。華鐸29歲時成為美術院的院士,從此得以進出宮廷和上流社會,將貴族的洛可可式的生活和趣味描繪下來。

 華鐸一直是一個充滿矛盾,個性陰沉憂鬱的畫家,他的畫作讓許多人有著不一樣的詮釋,並影響了後來的印象派以及浪漫派詩人。在他所有的作品之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影片中所呈現的「丑角吉爾」(Gilles),目前收藏於羅浮宮中。

▼華鐸(Watteau, 1684~ 1721)最著名的畫作「丑角吉爾」


◎導演:羅宏巴提亞(Laurent de Bartillat) 

畢業於巴黎索邦大學,主修藝術歷史,是法國導演中十分罕見、具藝術史背景的導演。曾從事攝影工作和製作記錄片,並出版過數本製作,能編能寫還是個優秀的製片。1987年,巴提亞先自編自導了短片《海角村》(La Villa du Cap),1991年則製作了他的第一部電影《歐洲》(Cette Europe La),次年更為世界第一位划船橫渡大西洋的傑哈達波米(Gerard d’Aboville)製作了一部記錄片《獨自》(Seul)。 

1998年,巴提亞推出了第二支短片《墨血》(Sang d’Encre)紀錄世界賽馬,這支短片在法國播出時好評不斷,後來全歐洲各頻道亦相繼播出。它也成為各國際影展競相觀摩的對象,並榮獲了美國「舊金山國際影展」的特別榮譽獎。同年,巴提亞也拍攝了第三支短片《蒼白》(Bleme)。 

羅宏巴提亞之後一直致力於研究〝環境生態〞的議題,2003年他為此還與知名生態學家西蒙瑞托拉克(Simon Retallack)共同出版了一本450頁厚的書【停駐】(Stop),內容詳盡介紹星球的現況。拍完《蒼白》後,巴提亞亦開始投入第一部劇情片《羅浮宮謎情》(What My Eyes Have Seen)的劇本寫作。籌備、拍攝到後製長達九年,2007年拍攝完成立即獲選為第二屆「羅馬影展」的正式競賽片,之後在法國「昂熱影展」上,更獲選為「觀眾票選最佳劇本」獎。 

導演訪談錄

《羅浮宮謎情》(What My Eyes Have Seen)是曾獲「美國舊金山國際影展」電影短片獎的法國新銳導演羅宏巴提亞(Laurent de Bartillat)的最新作品,也是他的首部長片。此片一拍完,立刻獲選為本屆2007年的「羅馬影展」競賽片,並因此受到了歐洲影壇的注目。

羅宏巴提亞過去曾鑽研過藝術史,期間即下過許多功夫研究羅浮宮的名畫。他經常從畫中人物或動物的眼神中,發現不少潛藏於畫中數個世紀之久的秘密。《羅浮宮謎情》的創作靈感,即是他根據十八世紀的法國洛可可畫家華鐸(Watteau, 1684~ 1721)最著名的畫作「丑角吉爾」,劇情對應了華鐸一生的精彩愛情,再加上數百年來「愛情魔咒」的詭異傳說…;除了賦予這幅畫更多的神秘色彩外,精采的劇情更是引人入勝。

獲邀為今年台北國際書展開幕片的《羅浮宮謎情》,劇情不但橫跨了古今相隔了三百年的兩段無解愛情,更揭開了華鐸一個跨越了四個世紀的「謎」。這個「謎」曾一度使法國藝術史造成錯亂,更曾使藝術家們的愛情彷彿遭到了無情的詛咒…。究竟羅浮宮名畫「丑角吉爾」中藏有什麼不可思議的詛咒?而華鐸的畫作裡又暗藏了什麼驚人的世紀秘密?《羅浮宮謎情》即將在二月七日上映,而我們則先專訪這位專解世紀謎團的導演羅宏巴提亞,一探他拍攝《羅浮宮謎情》的背後秘密…。

Q : 拍攝《羅浮宮謎情》的靈感從何而來?
A : 拍攝《羅浮宮謎情》是在我學生時代就已浮現的靈感。那時我唸藝術史,正在做圖像學的研究,就突然想到可以把對一幅畫的研究調查,以攝影或圖像的方式來呈現…。
在藝術史裡,你不僅須了解為什麼這畫家要呈現這個主題,還必須知道他的畫在講什麼。你研究的越多,你所展現的就會更有深度。好像警察辦案一般,你手邊有許多的線索、痕跡、相互關係以及重複確認的資料。你試著讓這些細節來說話,就像從一個死者房間找出兇殺案的線索一樣。

Q : 你用偵查謀殺案的眼光來看待一幅名畫?
A : 這的確有很多共通之處。兩者都同樣是在一個不能逆轉的封閉空間,也常常包含一個或更多的死人。就像做研究一樣,偵探必須從零散碎片中拼出真相。他檢查廢紙桶、床單底下,咖啡杯上的指紋,靠著這些零碎的真相,試著釐清頭緒。
也許其中趣味是在發現,每件東西都有屬於它自己的密碼吧!除非你能解開,否則永遠不會知道它的真正意義是什麼。就像: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吉奧喬尼(Giorgione) 的「暴風雨」(Storm),迄今已有超過一千多種的解釋了;但到最後,只有畫家自己知道他要說的是什麼。所以當你看一幅畫的時候,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感受到某種神秘的東西,但卻不知道它背後真正的意義是什麼。也許主要是你對畫的模糊感覺,碰觸到你心理的某個地方。我想我是不斷地看著這個謎,事實上,畫也在分析我的心理陰暗面。

Q : 但你為何會獨鍾於華鐸作為你首部片《羅浮宮謎情》的開始!
A : 也許是因為華鐸是古今最完美的畫家。他具有古怪並且反社會的性格,我們對他了解的不多。他試著隱藏他的生活並且掩蓋他作為一個畫家的目的。他一方面祕密地藏身在巴黎的工作室,而同時卻有廣泛地引起了許多爭議的辯論,但真正吸引我的則是他將畫視為通往另一個世界的鑰匙。
在《羅浮宮謎情》電影中,華鐸的畫就像是一扇兩面門,帶我們到一個事物以超越我們所認知的邏輯連接在一起的地方。女主角露西、男主角文森、杜薩教授、畫家華鐸和他畫中的神秘女人,都因為超越了時空的限制,而分享了彼此的生活與秘密,甚至命運緊緊連結在一起。《羅浮宮謎情》電影的敘事結構,基本上是建立在:每個人、每件事都反映了角色外表的鏡像上,更建立在眾多 ─ 不論現在還是過去 ─ 的人物上。我想呈現出一種畫如何與我們最私密部分溝通的感覺。

Q : 迄今沒有任何電影將對畫作的研究搬上銀幕,並拍成了一部懸疑片。你是如何處理我們在片中所看到的龐雜的資料呢?
A : 因為必須很精確地把《羅浮宮謎情》女主角露西在片中所研究的資料都重新做出來,所以我們大約花了半年的時間跟羅浮宮研究人員、收藏家、攝影師、設計師、畫家等做討論和準備的工作。然後很有耐心地從全世界的博物館搜集相關的圖片,以及數百張的文件、草稿、道具、研究論文…等露西有可能從中找到線索的東西。
我們也研究了法國十八世紀時的經濟學家杜爾哥(Turgot)對左岸拉丁區周邊所做的地圖,以及一些出土的資料,來建立華鐸當時可能的生活動線。然後所有的建物築資料都利用電腦,置入露西所研究的圖畫裡面。
我們還利用展覽的目錄、刻蝕畫、當時的文字、以及戲院的節目冊等,來找尋當時女伶夏洛特黛絲瑪(Charlotte Desmares)在華鐸畫裡存在的線索;還把畫裡目前已不在的橘園和被摧毀的部分重建得栩栩如生。我們對華鐸的研究受到Pierre Rosemberg很大的幫助,電影也受到RMN, Bridgeman Girodon和 C2RMF很大的支持。

Q : 《羅浮宮謎情》的攝影十分流暢,片中有許多匠心獨具的畫面,你是怎麼構思出來的?
A : 我在《羅浮宮謎情》開拍之前,就已經有很多關於視覺上的想法,更完成了一份非常仔細的分鏡腳本。然而最大的問題還是時間,我必須把所有想法,簡單地以視覺呈現出來。但幸運地,我有著一群動作很快,以及很負責任的工作團隊。道具設計的同仁常憑空變出許多奇蹟;我的攝影師尚馬克賽瓦(Jean Marc Selva)和我,很早就開始思考拍攝上的事情,例如:我們想得到比較好的畫質和少一點的顆粒,所以選擇用35mm拍攝。又如:我想要運用淺焦,來達成主角們被一種奇特氛圍所包圍的感覺,就像「朦朧畫法」那樣(達文西所發明的一種繪畫技法 )。所以我們常用長焦段鏡頭,以及加大光圈的方式拍攝。影片裡沒有什麼遠景的鏡頭,就算有也被我剪掉了。我認為這部影片是以眼睛、聚焦,以對影像的細部分析為主,所以每當我把鏡頭拉出來時,就覺得似乎失去了什麼,感覺變成外人一樣。
我必須緊緊地跟著女主角露西,跟隨著她那堅定的不移的態度。因為有著很多的手持鏡頭,所以影片有一種抖動的節奏感。事實上,我了解到我做的是相反於繪畫的工作,所以我從來不會想試著用景框或顏色來使自己更接近它。我認為我所害怕的是影片沒有自己的特色,並且跟我想說的背道而馳。

Q : 你在《羅浮宮謎情》如何引領和你合作的演員,呈現他們所糾纏的過去?
A : 我試著把這些挑戰做的非常真實。在女主角希薇泰絲特(Sylvie Testud)身上,我把她對華鐸的調查,弄成好像是她對自己歷史的探索,彷彿畫家華鐸和女伶夏洛特黛絲瑪是她的父母親一樣。真正重要的不是她對華鐸的了解有多深,而是她那有著一絲急迫又近乎歇斯底里,並且可帶領觀眾跟著她一起尋找的動機。因為希薇泰絲特對每場戲可能發生的事情,都有著獨到並且精準的見解,因此可以很直覺地就把那種氣氛表現出來。
至於尚皮爾馬里歐 (Jean Pierre Marielle)所飾演的杜薩教授,其實在他死去的老婆與華鐸畫裡的女人之間,也有著某種呼應的關聯。我們試著建立這些對應線,來讓彼此的相互關係能更有特色以及更真實。他的角色其實相當複雜,因為他對女主角露西總是時而阻礙、時而保護的;但更深層來說,他仍是被畫家華鐸和女伶夏洛特黛絲瑪的魔咒所糾纏著。馬里歐的角色從一個有著超然態度的自信者,慢慢轉變成一個被過去陰影竉罩的脆弱男人,並且是情感上不自覺的。他的演出相當優雅微妙,一如本人一樣。

Q : 男主角詹姆斯提瑞(James Thiérrée)在《羅浮宮謎情》是如何學習手語,以及建立文森(Vincent)這角色?
A : 男主角詹姆斯提瑞為了演出《羅浮宮謎情》還去跟聾啞老師上手語課程。如我們看到的,他對身體語言的表現深具才華,所以學習時間並沒有很久。我們也研究過一個聾啞人士,是如何用眼神和身體來表現他的存在感;但我希望的是一個帶有詩意以及有點神聖性的小丑。
我們在化妝、服裝和姿態上下了很多的功夫,概念是讓男主角文森變成遠離人群,活在自己世界對環境不適應的個性。他之所以能存在,是因為他一直使自己遠離現實,但當他與露西的關係越來越深,愛苗逐漸滋長後,他就逐漸被掏空了。平靜生活是他的氧氣,是他得以呼吸的所在,這與畫家華鐸個性的對比算是很明顯的。

Q : 《羅浮宮謎情》在尋找資金方面會困難嗎?
A :  是的,如同很多人的第一部片一樣,總是要靠活力與信念來支撐。我受到兩位非常可靠的製片─傑弗瑞(Geoffroy)和佛瑞德(Fred)很大的幫助,這是個很耗時的案子,而他們承擔了所有的風險,包括電影開拍前期所做的研究。當然,工作人員也是成功的因素之一,他們在非常吃緊的預算下,做出了非常高品質的東西,讓影片呈現出優雅的風格。最後,希薇泰絲特、尚皮爾馬里歐和詹姆斯提瑞,在答應出演後就全心全意的參與,這對導演來說是很重要的。因此,影片能完成,我真的必須要感謝很多很多的人。


資深媒體人‧影評人 藍祖蔚

1762年,福建漳州人郭錫瑠興建完成了從新店大坪林鑿穿拳山,流經今日台北市新生南路及新生北路後入劍潭的瑠公圳,然後在1933年被日本人整治為「特一號排水溝」,1972年水被台北市政府改為水泥箱涵,從此加蓋埋在台北市地下,年輕人早已不知瑠公圳之名,更別想見瑠公圳貫穿台北的昔日風情了。

看不見,並不代表不存在;不知情,亦不意味著瑠公圳的水流就不再流過台北市,就像人有皮相和心相,外人看得見的是皮囊,猜不透的則是起伏在皮囊下的心思,皮相看似默然,內心卻可能澎湃洶湧,被皮相所惑,就未必能參透真實,法國導演羅宏.德.巴提拉(Laurent de Bartillat)自編自導的《羅浮宮謎情(Ce que mes yeux ont vu)》其實就像是瑠公圳的法國傳奇版。

《羅浮宮謎情》從頭到尾玩的就是皮相與心相的雙重岐異性格,不但畫中有畫,而且話中亦有話。

電影描寫女星希薇.泰絲特(Sylvie Testud)飾演的露西平常在影印店工作,卻也專心攻讀藝術史,專研十八世紀法國著名「雅宴畫家」華鐸(Jean-Antoine Watteau)的畫作,但是她的指導教授杜薩(由老牌影星尚皮耶.馬里勒 (Jean Pierre Marielle飾演)卻一直質疑也阻擾她的研究方向;同時,露西則被窗外廣場上的一位既聾又啞的街頭表演藝術家文森給迷住了,在文森的手勢動作引領下,露西赫然發現車水馬龍的馬路下方其實藏有一條十九世紀就興築的Bievre河道,當然,她也就在這樣的生命啟示錄中,透過掃瞄華鐸名畫的過程揭露了華鐸的創作與愛情私密。

《羅浮宮謎情》的噱頭是類似《達文西密碼》的名畫解碼工程,杜薩教授分析華鐸名畫「丑角吉爾」的細部圖解和分析解說,就是一門極有趣味的藝術賞析入門課,但是人生皆有外表和底層兩面的主題論述才是電影主題,也才是露西鍥而不捨,終能突破瓶頸的生命啟示錄。

表裡雙重性的象徵在電影中可以說是無所不在的,露西的父親死於山難,屍體被雪埋,一直無人尋獲,死了沒死?雪埋下藏了多少無人能解的秘密?母親是劇場紅伶,上戲冷酷,下戲熱情,對女兒淡漠,卻對情人火熱;文森上妝前總要灑上白粉,再用油彩遮住自己真實面目,他既聾又啞,無法與外界溝通,又象徵了凡人對藝術品的賞析理解總是隔了一大層,只能揣想,無法真正理解他的心意與創意;杜薩教授用嚴峻來挫折學生,用傲慢來掩飾自己不能跨越解決的謎團,不也就像華鐸把自己愛慕女伶的挫敗情思,淹沒進自己的畫作之中嗎?

雙重岐異的生命元素在《羅浮宮謎情》中一再浮現,就有如多種樂器同時在該釋著同一段樂譜,共鳴音頻或許高低起伏,樂器聲響或許粗雅不一,鳴奏時間或許參差不齊,卻能夠交響共振出一段精彩的主題共鳴,在華鐸畫作的油墨底層找出隱藏在畫筆下的畫家心靈與情思。

羅宏.德.巴提拉是藝術研究所畢業的美術愛好者,花了九年的時間才完成《羅浮宮謎情》劇本,一方面是因為他深諳古典畫作的趣味,懂得利用現代科技來完成名畫解碼的工程,另一方面則是他掌握住主題精髓,拍出了「畫中有畫」的畫壇傳奇。

多數人面對《羅浮宮謎情》中科技解開古畫謎團的場景時,必然會對羅宏.德.巴提拉虎虎生風,活靈活現的藝術解碼技巧歎為觀止,這也堪稱是他這位藝術史學生最精彩傲人的碩士論文了,但是他懂得套用人生的表裡雙元論創造「畫中有畫」的戲劇魅力,則是更高明的博士論文了。

有傳奇,有哲理,有愛情,還有偏執,《羅浮宮謎情》的多重岐異魅力,提供了一個與觀眾鬥智的理性與感性空間。
轉載自
藍藍的部落格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白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